老兵守陵三十七载为烈士“寻亲”
打着灯笼去找发于2017-03-06 来源:百色新闻网 点击(95407) 评论(0 评论

 2月27日,正月的最后一天,是当地的传统节日“小年三十”。一大清早,那坡县烈士陵园园长王启荣早早便提着一篮子祭祀品来到烈士王何年墓前拜祭。他倒上一杯酒然后动情地说:“兄弟啊,再过一个多月就是清明节,到时候你的家人就来看你,你可以安息了。”时隔37年,他终于为王何年找到亲人,了结一桩心愿。

  今年59岁的王启荣,是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幸存者。1979年,他以民兵的身份参加边境作战,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亲眼见证了战友血洒疆场的壮烈场景,他的右腿也因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负伤而落下残疾。1980年从武警部队退役后,他始终割舍不下牺牲的战友,便主动申请在那坡县烈士陵园为战友守墓至今。37年来,他以常人难以理解的执着和毅力,默默地守护着陵园的一草一木。

  “陵园共安葬烈士936名,除了41军及配属部队牺牲的烈士721人,还有牺牲的民兵民工215人,有广东籍的、湖南籍的、江西籍的、湖北籍的……外省的广东籍最多。”王启荣对安葬在陵园里的烈士的个人资料、墓地位置如数家珍。战争结束后,很多烈士的家属都陆续前来寻找自己的亲人,但也有一小部分的烈士从未有过亲人前来祭奠。“革命先烈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亲人竟不知他们魂归何处?”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王启荣推测:这些亲属也许并不知道烈士安葬在这里,从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四处为烈士寻亲。多年来,他先后为8名牺牲战友找到家人,王何年是第9名找到“娘家”的烈士。

  王启荣介绍说,河北籍的王何年是54军160师478团五连的战士,1979年1月入伍,1979年2月不幸牺牲,终年仅19岁。“37年忠骨长眠他乡,家人找不到他,一定很着急。”2016年12月18日,他联系上全国参战老兵联谊总会委员、广西参战老兵联谊会副会长马祚星,通过上网发帖发微信求助,尝试了多种方法终于联系上了烈士的亲人。王何年的姐姐王何玉在电话里激动地表示:家里的父母双亲均已去世,家人也一直不知道王何年安葬在何处,无法为他扫墓。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她都会到那坡为弟弟祭扫,让后辈铭记家族中的这位英雄!王启荣觉得,对于烈士的亲人来说,再迟的“团聚”也是一份莫大的安慰。

  怀着对战友那份特殊的感情,在守陵的同时,王启荣还四处搜集烈士的生平故事、照片和遗物。2015年那坡县烈士陵园陈列馆重新装修开馆,新馆设有烈士事迹展厅、资料档案室、附属办公室。其中,展厅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

  将烈士事迹、遗物、生前书信作品等一一陈列出来。“这里有360多位烈士的历史资料,包括一些家信和带血的军衣,我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除了留给后人缅怀,同时也尽量让家属少一些遗憾。”随着年龄增长加上腿伤旧疾,王启荣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依然坚定地表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只要还能走得动,就一定要与战友们在一起。

  王启荣37年如一日甘做守陵人、为烈士寻亲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王启荣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区民政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百色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去年,他获评百色市第二届“爱岗奉献道德模范”。儿子王国权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毫不犹豫地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于去年进入陵园工作,王国权说:“父亲守了37年,我也一定会守护下去,让先烈精神传承不息。”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添 加 图 片
<--上传图片在这里,多大图片都可以!
上一个 下一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