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成为渠洋镇脱贫攻坚红色引擎
打着灯笼去找发于2017-03-23 来源:靖西市人民政府网 点击(43584) 评论(0 评论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渠洋镇创新推行“党建+”的工作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能力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使基层党建成为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2016年,该镇共有445户贫困户1866人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党建+产业”示范引领促增收

“今年,我们村党建产业示范基地共有16名党员发展水果产业,面积达280亩,最多的党员户种植20亩,最少12亩,明年,我们准备扩大到600亩!”走进渠洋镇同源村岩桃坡,芬芳的柑橘花香飘四溢,村民委主任韦庆富热情洋溢地介绍同源村党建产业示范基地基本情况和发展蓝图。

以前,同源村岩桃坡那一带种植山楂,由于近几年来山楂卖价不高,坡上的山楂无人管理,土地因此丢荒。为了让闲置的土地发挥效益,2016年,渠洋镇同源村党支部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为抓手,将同源村桃岩坡片区共300多亩闲置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赁下来,组织16户党员、农户抱团种植蜜柑、沃柑、贡柑、脐橙等水果品种,并组织岩桃坡及附近一带新老水果种植户组成水果产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策划,统一出售,闲置的土地应运而生。

而距离不远的新邦村党支部按“土地入股、三七分红、优先劳务、民企共赢”模式,组织贫困户发展2000亩生态油茶基地,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去年借助党建+电商销售,我种植的水果不仅销路好卖价还很高,10亩果园收入11万元哩。”水果产业合作社、同源村东孟屯果农王仕报开心的说。

“党建+能人”闯出小康致富路

“去年我种下了10亩桑叶,因为没有钱建蚕房,借陆支书的蚕房养了12张蚕,共收入2万多元,成功脱了贫,今年我想自己建蚕房,再扩大种植12亩桑叶,一定要走上致富的道路!”化城村立岩屯党员梁国旺指着面前的桑园兴奋地对笔者说。

梁国旺所说的陆支书就是渠洋镇化城村党支部书记陆光豪,是当地的能人,更是群众的致富带头人。

渠洋镇化城村土地比较贫瘠,水源缺乏,群众收入不高,生活困难。为了提高群众的收入,渠洋镇因地制宜,引领化城村群众种桑养蚕,并在该村村部四周划出300多亩田地作为党建产业示范带,让群众连片种植桑园,走上了“短平快”高效特色农业致富道路。

然而,种桑容易养蚕难,一不小心养的蚕就会因病死掉,群众很不情愿,怎么办?

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2014年,村党支部书记陆光豪率先种下了50亩桑园,通过精心种养、科学管护,2015年,陆光豪养蚕收入7万多元,2016年养蚕收入更是翻了一番。

“你们担心没蚕房,担心不会养蚕,那你们就先种下桑叶,不会养跟我学,实在养不下来的话,可以按一定的价格把桑叶卖给我!”在动员群众种桑叶的过程中,陆光豪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在党员“领头雁”陆光豪的带动下,2017年,化城村已有30户种植桑园,面积达320亩,其中党员12户。

“党建+双联”凝心聚力助脱贫

“我们村共有10多户村民种植烤烟,面积达到200多亩,如果按照每亩2500元利润算,预计今年烤烟产业将给群众带来50万元的纯收入。”渠洋镇巴蒙村党支部书记徐应高介绍。

在推进水果、桑蚕产业发展的同时,渠洋镇将基层党建工作瞄准到烤烟产业发展上,实施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联推进计划”,即每个党员负责联系3名以上合作社社员、联系3名以上周边群众,形成党员联系农户网络,了解农户的生产发展、生活情况;切实把党员与群众联系起来,把组织的活力转化为推动扶贫开发的动力。

今年,徐应高自己家种植50亩烤烟,在支部结对共建的带动下,他带动的8名党员户连片烤烟种植达100多亩。“我们是党员,一定要当好领头雁,带领家乡的人民尽快走上致富的道路。”平日跟大伙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徐应高经常告诫他们。

李少斌是巴蒙村的一名老党员,今年,他继续种植25亩烤烟,并引领5名贫困户加入烤烟产业合作社,抱团种植烤烟,助力脱贫攻坚。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添 加 图 片
<--上传图片在这里,多大图片都可以!
上一个 下一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