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靖西市渠洋镇新和村第一书记赵繁
打着灯笼去找发于2017-04-08 来源:百色新闻网 点击(54528) 评论(4 评论

春风和煦,行走在靖西市渠洋镇新和村的田野上,碧绿的桑叶、洁白的柑橘花、嫩绿的指天椒、淡黄的西贡蕉、油亮的油茶等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是谁让这原本贫瘠的土地换上了彩装呢?

    “我50亩桑园长势正旺,今年第一批春蚕准备结茧了,这得感谢赵书记呀!”4月6日,在新和村金托屯,种桑养蚕大户何开日如是说。

    何开日口中的赵书记就是靖西市水利局技术员赵繁,2016年3月派驻渠洋镇新和村第一书记。短短的一年时间,这位年仅27岁的青年就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新和村换上了“彩装”。

    何开日为何感谢赵繁,还得从一件小事说起。

    刚到新和村报到那天,赵繁就到各个屯走访,在金托屯,他看到村头一大片桑园叶子泛黄、野草横生、长势极差,经了解是农户何开日疏于管理所至。是什么原因让何开日不想管理?赵繁带着疑问多次到何开日家谈心,了解实情。原来,2015年1月,何开日租赁土地种植桑苗20亩,通过精心管理,桑园长势很好,7月份,他开始饲养小蚕,由于没有技术,再加上气温高,何开日饲养的小蚕发病死光。随后几个月,何开日先后养蚕三批也没见效益,于是,他决定放弃继续养蚕的念头,再也不管护桑园。找到了问题根源,赵繁亲自到靖西市桑蚕办请专家“把脉问诊”,并请技术员到现场“对症下药”。经过技术员手把手指导,2016年,何开日种桑养蚕大获丰收,当年养蚕收入近5万元。今年,他在原有20亩桑园的基础上新增桑园面积30亩,养蚕规模越做越大。

    新和村距渠洋镇政府驻地14公里,全村7个自然屯,15个村民小组,515户,2613口人,水田530亩,旱地1089.8亩。以前,农业耕作以种植玉米、花生、薯类为主,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养和外出务工。

    驻村伊始,赵繁花大量时间深入各个自然村了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并对村里识别出来的112户贫困户进行逐户调查,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找准脱贫的良方。

    “家里只有老人小孩的就动员他们种花生、指天椒等作为日常销售,家里劳动力较多的动员他们加入党建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赵繁做到了合理分配。

    2016年5月,赵繁发现贫困户黄大杰夫妇年轻力壮但无所事事,于是,他动员黄大杰发展养牛业。然而建牛场至少需要10多万元,对于贫困户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为此,接下来一个多月,赵繁跑政府、找信用社,多方联系,最终帮黄大杰申请到10万元的移民贷款和5万多元的小额信贷,使得牛场顺利开张。如今,黄大杰的牛场养有肉牛20多头。

    为了鼓励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赵繁以“一村一品”建设作为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展西贡蕉、桑蚕、芒果、辣椒等经济作物。然而,历来只种植玉米、薯类维生的群众对赵繁所说的产业不敢尝试。为此,他反复召集群众宣传动员,多次邀请技术员到村里召开桑蚕、西贡蕉、姜黄等技术培训会,并动员村里党员先行发展,带动群众种植。如今,新和村种有西贡蕉350亩,桑蚕118亩,芒果100亩,辣椒50亩。2016年,通过产业扶持脱贫的有73户,全村脱贫率达到97.7%。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赵繁也重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哇啦啦……新和村更祥屯陆积奇边用水桶对着程亮的水龙头接着白花花的水边感慨地说,有了自来水,我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天天到山洞里去挑水了!

    以前,更祥屯过着“枯水心惊”的日子,全屯的饮用水常年都是到2公里外的山洞里去挑,每年枯水期,山洞里水位下退,人们不得不深入到40米深的洞底挑水喝。由于洞里无光线,进洞让人胆颤心惊。然而,像这样的情况在新和村还有很多个屯。赵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此,他多次向后援单位请示汇报,借助自身在水利局工作优势,跑项目、引资金,为村里争取到5个水利项目,总投资155.57万元。2016年12月,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解决了1829人的饮水难问题。

    村里产业形成了规模,基础设施也得到改善,如何让群众实现持续增收脱贫呢?谈及下一步的打算,赵繁满怀希望地介绍,2017年,他将筹划引进一个投资高达200多万元的种植水肥一体化项目,让农业产业发展更快,让人们生活更加美好。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添 加 图 片
<--上传图片在这里,多大图片都可以!
上一个 下一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