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金秋时节,步入祖国南疆——广西靖西市三友村,青山如黛,碧水如练。一片片翠绿的稻田,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一座座掩映在青山绿树下的房舍,宛如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
回忆往昔,村党总支部书记兼村民委主任黄文革很感慨:“以前村民只能勉强解决温饱,生活水平依然很低。群众都忙于生计,村庄环境也不尽人意。”
仅用几年时间,该村强化党建引领,发挥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兴水利,走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道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实现美丽蜕变,成为边境线上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明星村”。
三友村村貌。
优化结构产业旺
过去的三友村只有水稻、玉米等传统产业,全村产业结构单一,而且种植方式老套,村民收入微薄。
近年来,村党支部通过组织本村党员、群众外出学习,不断总结反思自身发展问题,推广外地经验,党员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推行“烟稻轮作”模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烟站+烟农”的方式,引领群众互助生产,一手学习种植技术、改良品种,一手扩大烟叶产业规模,改变了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实现烟稻双丰收。
三友村火龙果产业。
三友村党支部还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引进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火龙果项目,不仅带动周边群众合作种植,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多名。“基地就在家门口,每次接到招工电话我就来了,主要做一些护理、采摘的活,每天收入100多块钱,一年下来收入也可观,还能在家照顾家人,不比外面打工差。”正在采摘火龙果的韦勤努笑容满面。
为壮大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该村推行“村干联屯、党员包户”机制,每名村干联系指导1个屯,每名党员负责联系10户群众,带动群众发展产业,目前全村种植烤烟、优质稻、火龙果、桑树、秋冬菜等9000余亩。2020年,全年户均收入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同比增长10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3120元,高出全市平均值32.1%。
风貌改造更宜居
收入提高了,村庄环境问题就排上了三友村“两委”议事日程的“榜首”。三友村暗下决心,彻底整治“脏乱差”和“乱挤占”等现象。
2021年新一届村“两委”当选后,立即作出改造村庄风貌的“履职承诺”,并作为“开门一件事”的重要任务,积极向上级争取改造项目,合理使用村级集体经济节余资金,兴建文化活动场所,实施净化、美化、亮化“三化提升”工程,改厨房、改厕所、改畜圈,梳理村庄肌理和巷道空间,拆除旧房危房,对古桥、古树、古建筑进行保护美化,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风景如画的三友村。黄贤 摄
三友村的隆屯作为全市“两高”沿线风貌提升首个示范点,在进行“三清三拆”工作中,遭到了一部分群众的反对和质疑。三友村村民委副主任邓爱青作为包屯村干部,跟村里的老党员挨家挨户入户动员,终于完成了全屯27个旧房的拆除工作,原来狭窄泥泞的门前土路变成了宽敞整洁的硬化水泥路,门前还建起了花圃。
“隆屯的风貌改造后,其他屯的改造进度就快了,因为大家看到了成效,相信党委政府真的为民做实事,就更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邓爱青说。目前,三友村风貌改造率达到37%。
“环境变美了,房子更漂亮了,住得比城里还舒服!”改造提升后的三友村成为了群众心中的美丽新农村。
“三友”文化促文明
“不以贫困低保为荣,要勤劳致富;不要大操大办红白喜事,要勤俭节约;不让子女失学辍学,要孝老爱幼……”在三友村,这些村规民约被辅以优美的图片写在了房屋外墙上,极具观赏性、警示性。
为丰富群众的“精神家园”,三友村搭建“乡村振兴大舞台”“农耕文化茶话室”“乡贤廊”等平台,在春节、三月三、端午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潜移默化让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此外,该村还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和寻找“孝子、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等“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每个自然屯每年评出2-3户模范户,为全村树立向善向上的道德标准。目前,已评出12个模范户。
每年评选一批“好婆婆”。
党员带头,解决困难,营造融洽邻里关系。曾任村干部20多年的老党员李永生,离任后依然是村里的“和事佬”“热心肠”,婆媳闹不合、兄弟出矛盾、邻里有纠纷,大家都喜欢找他协调解决。
2018年,无妻无女的李永条重病,起不了床。李永生便将李永条送往医院救治,在他的照顾下,李永条很快康复出院。每逢过节,李永生也经常往李永条家送食物。“我能活到现在,全靠李永生和村里人的关心和细心照顾。”李永条眼含泪水言语哽咽。
人间自有真情在。如今的三友村,用《咱们屯里的人》的一句歌词形容就是:邻里相亲更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