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曾经是壮族家庭服饰常见布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减少,壮锦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近年来,靖西壮锦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打响品牌。尽管如此,靖西壮锦在发展和传承上仍任重道远。
由盛转衰 工艺复杂价格却低廉难发展
壮锦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绣球、坭兴陶号称广西“三宝”。多年来,靖西壮锦传承人和织娘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将自己对壮锦的热爱汇入丝线,织成布匹,通过各式各样的壮锦产品传递壮文化。
多年来,靖西一直继承和发扬壮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手工工艺技术精华,所生产的壮锦挂、真丝绣花披巾等壮锦产品以其工艺独特、技术精湛、质地坚实、色彩艳丽、图案花样精美的特点,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靖西壮锦从曾经的兴盛慢慢衰落下来。靖西壮锦厂厂长、靖西壮锦第六代传承人李村灵就是见证壮锦兴衰演变最深有体会的一个。
从1987年来到靖西壮锦厂开始,李村灵就爱上了壮锦,投身壮锦织布事业,一晃就是30年。李村灵说,壮锦厂最为兴盛的是20世纪80年代,巅峰时工人达80多人。而人最少的时候仅10个人左右。由于壮锦图纸绘制技术、刺绣图案设计绘制技术较落后,宣传跟不上,手工制造的产量很低,产值也比较低,年收入也就100多万元左右。
此外,壮锦的传承发展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没有传承也就没有了发展。由于织锦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但市场价格却低廉,很多织娘都放弃了织布工作,放眼望去,坚守在织锦机前的织娘年龄都普遍偏大,这无疑也阻碍了壮锦的发展。
自主创新 靖西壮锦成出国考察团随团礼品
在政府的帮助和大家的努力下,靖西壮锦厂逐渐出现了转机。
从2010年起,李村灵组织团队开发新的壮锦产品,对壮锦图纸绘制技术、刺绣图案设计绘制技术进行改造,使用互联网+实体店的方式宣传,靖西壮锦终于以自主设计生产壮锦品牌的形式回归,也逐渐收获了一些订单。
2011年,靖西壮锦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5年度“广西最具影响力十大特产”评选活动中,靖西壮锦凭借高超的纺织工艺成功入选。2016年,“李村灵技能大师工作室”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获得5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也有力助推壮族织锦技艺进一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为提高管理效率,靖西壮锦厂将核心织锦技术以师徒传承的形式保留,而绣花工艺则通过培训形式外包给群众。织锦的织娘自主分配工作时间,酬劳按量计算,多劳多得,大大提高了织娘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有了丰富的底蕴和精湛的技艺,靖西壮锦还对图纸绘制、刺绣图案设计绘制技术进行改造,不断探索、制作了更多贴近生活的壮锦产品。其中,壮族多用包、壮锦床旗、壮锦水桶包都在区内进行参展并得奖,产品备受欢迎。
近年来,国家出国考察团也将靖西壮锦作为随团礼品带往美国、比利时、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靖西壮锦品牌“锦绚牌”在国内外市场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年销售额保持百万以上。
任重道远 壮锦的传承发展仍需不断探索
然而,要让靖西壮锦走得更远,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如何做好壮锦产品,如何培养更多的壮锦传人,让壮锦文化长久流传,这些仍旧是李村灵为之发愁和烦恼的,但是她一直在思考并探索。
李村灵表示,壮锦在自己生活中已经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她平时在厂里的时间比在家里面的时间还要多。李村灵认为,对于壮锦的保护,当务之急是要做好织锦技艺接班人的培养。现在的织娘年龄偏大了,都是在四十岁左右,再做个七八年,到一定的年龄,她们眼睛可能会出现老花的情况,那样就做不了了。而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做这个手工活,毕竟这个手工活是很枯燥的。靖西壮锦厂曾和一些学校合作,并开办培训班免费传授织锦技艺,但即便如此,能坚持下来的年轻织娘还是少之又少,壮锦技艺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
“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跟学校合作,让我们壮锦技艺进入校园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慢慢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他们感兴趣,培养更多的人才。我们打算未来再生产更多贴近生活的壮锦产品,然后通过网店、实体店来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接受我们的壮锦文化。”李村灵希望以这样的探索来传承和发展壮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