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美,有高山流水,清泉涌动;
广西的景,有人文历史,多彩多姿。
在广西,更有随处可见的、渗透在壮乡人民生活中的美锦——壮锦。
它是这个民族的心灵图腾,描绘着壮乡人民的朴实与勤劳;
它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讲述着跨越千年的经典与人文。
壮锦的历史与人文
相传宋代初年,壮家妇女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织布能手,她的名字叫达尼妹。达尼妹织布有个特点,不愿意照老样子,喜欢不断创新。有一次,她为了想出一个新图样来,坐在大门坎上,眼盯着屋檐下的一个大蜘蛛网,冥思苦想着,从月出想到月落,又从月落想到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整整想了一夜还没有想出来。她正要起身离开时,突然看早晨太阳的光芒照射到沾满水珠的蜘蛛网上,这时整个蜘蛛网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绚丽色彩,好看极了。达尼妹灵机一动,立即奔到堂屋把织布机搬到屋檐下,对着美丽的蜘蛛网图案和色彩,用五彩丝线,织呀织呀织了起来。她两手上下翻飞,一刻不停,不到半天就织出一块锦缎来。消息传开,各地壮家织女纷纷前来向达尼妹学习。织壮锦的工艺技术就这样在壮族居住的地方流传开来。
虽然传说未必真实,但故事告诉了我们壮族织锦的工艺源远流长,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壮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纺织技术。而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在汉代,壮族先民已会织五彩斑布,这“斑布”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壮锦”。
壮锦是壮族手工技艺文化的实物代表,富含传统科技和文化特征的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它取材壮乡的山水美景,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特殊的符号图案,将壮族人民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自然、与人交往的故事,以及心中对美的追求,用美丽的图案编织出来,表达壮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壮锦作为广西少数民族多姿多彩民俗风情的一种物化形式,它与壮乡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其所承载的文化寓意远远超出了它的实用功能和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靖西壮锦渊源与传承
靖西的壮族人口占99.4%,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壮族聚居最多的地方。壮锦在这里壮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壮锦与云锦、宋锦、蜀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文称为mbaw laiz fax,意为天纹之页。壮锦起源于汉代,形成于唐宋时代,普遍盛行于明清时期。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壮锦就出现在汉族的典籍当中成为当时名贵的宫廷贡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2006年收录于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西的壮族人口占99.4%,这片古老的土地是壮族聚居最多的地方。壮锦在这里壮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靖西壮家人将壮锦日常生活用品和室内装饰品,靖西壮家儿女喜爱凤凰,只要制作壮锦就特意绣上凤凰把它视为吉祥的象征。靖西壮锦采用棉纱、各种颜色的丝线等原料按精心设计的各种壮锦图案,以原色麻线或棉线为经,以染色麻线或棉线为纬,用古老的手动木织机手工交织而成。
靖西壮锦厂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由县里为响应国家实行民族政策,提倡发掘民间工艺品的绣织社,后在1960年改成壮锦厂,专门从事壮锦生产和技工培训。2011年8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是目前唯一采用传统工艺生产壮锦的厂家。现在已有第六代传承人了,可谓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靖西壮锦厂多年来一直继承,发扬壮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技术,199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活动时,靖西壮锦被定作庆典活动的礼品,深受国内外客人的赞赏和欢迎。靖西壮锦厂多年来着力继承、发扬壮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手工工艺技术精华,生产的“锦绚牌”绣球和壮锦壁挂、壮锦围巾、真丝绣花披巾等产品,以工艺独特、技术精制、质地坚实、色彩艳丽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靖西壮锦代表作《西越神韵》组合壁挂,具有浓郁典雅的壮族艺术风格,反映了壮族先民瓯越的生活习俗,通过不同的织锦图,反映古西越民族对自然、天体、图腾祖先以及一切超自然现象的崇拜。
在机器化生产的今天,传统手工艺品仍有传统手工技艺赋予它手工编织的精致与历史沉淀的气息。跨越千年的壮锦,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最具代表广西独具特色民族文化的品牌象征。
穿行在广西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壮锦元素的设计,这正是壮锦的美丽与博大,承载这个少数民族人民的信念,每个图腾的膜拜,从壮锦里的每一个形象中赋予壮乡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一如《壮锦》剧中所循环复唱的歌词:“壮锦是壮人的春种秋收,壮锦是壮家的天高地厚;壮锦是阿妈的心想事成,壮锦是儿女追求幸福的源头!”
千百年来,壮族及其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绵绵不绝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赓延民族的血脉。在崭新的时代中,美丽的靖西壮锦,正在织就壮美豪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