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坐在地上窝了快两个小时,凉气从地下往肚子里灌。我们还有热水喝,而当年那些战士是没有的。那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说‘冻着冻着会睡着’。”
吴京说,拍摄电影《长津湖》时,在一个气温跌破冰点的夜里,自己和李晨、易烊千玺在片场睡着了,这才对当年战争的残酷有了切身体会。
“我们感受到那种真实的寒冷,更会对那些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打赢这场仗的老前辈们心生敬佩。”
《长津湖》海报。
在今年的国庆档电影中,《长津湖》成了网上的热门话题。上映4天,影片票房破15亿。
时隔71年,未曾亲历过那段历史的观众或许不会理解,为什么和北京几乎同纬度的长津湖地区如此寒冷,为什么在严寒中作战的部队没有足够的武器及御寒装备,志愿军又为什么能够在此战中一举围歼装备精良的美军……
记者查阅史料,试图还原其中的诸多细节。
长津湖为什么这么冷?
我们先来说说长津湖这个地方。
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这并不是个天然湖泊,而是一处为长津发电站蓄水的人工湖。湖水通过隧道,穿过赴战岭山脉,南流入城川江,后注入咸兴湾。
此地虽与北京的纬度相差不大,但被群山包围,东西两岸均为海拔1300多米的山地,地势险要。
按照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的规律,长津湖地区的气温确实要比北京低一些。
可如果气温只是低了6℃,似乎也还能接受。不过,长津湖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海陆位置,让此地冬季的气温进一步下降。
此地所处的盖马高原,蓄热能力本就不强,加之冬季直面寒潮南下,又受日本海水汽影响易形成降雪,堪称“苦寒之地”。
纪录片《冰血长津湖》截图
更为要命的是,有文献记载,自1950年10月底,长津湖地区遭遇了50年不遇的严寒。
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1950年10月下旬,长津湖地区开始降雪,气温急剧下降。到11月下旬,气温已下降到摄氏零下27度左右,到处是白雪覆地,加之山高路窄,道路冰封,作战环境极为恶劣。
电影《长津湖》剧照。
部队为什么缺衣少粮?
面对这样的气候条件,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却没有足够的御寒装备。
这其中的原因还要从抗美援朝战争的东线战场说起。
1950年10月,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即在元山设立指挥所,正式行使“联合国军”在东线的指挥权。同时,南朝鲜军队从元山北进,向长津湖推进。
为防“联合国军”北上至长津湖后西进与西线美军会合,10月,志愿军第42军进入朝鲜战场,担负阻击东线之敌的任务。《抗美援朝战争史》载,从10月25日至11月3日,志愿军第42军主力以顽强的阻击,顶住了南朝鲜军和美军的轮番进攻。
11月,已从南方调至山东的9兵团开赴东北集结,当时准备在东北短期整训后再入朝。但在朝鲜东线战场上,美军却未停止北进。
纪录片《冰血长津湖》截图
战事急迫,为赶在美军到达之前在长津湖设伏,9兵团到东北后未作停留,提前直接入朝作战。
甚至一些部队对战士的动员都是在火车上进行的。这也造成部队在入朝时寒区服装来不及发放,加之对战区气候特点了解甚少,防寒准备严重不足。
不止一份文献都写到这样的细节: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看到战士身上的薄棉衣,急得直跺脚,“你们就这样过去,别说打仗了,冻都能把你们冻死。”他找到20军副军长廖政国,要求紧急停车两小时,以便调集厚棉衣和棉帽、棉鞋、棉手套,却因军情紧急,20军58师、59师和89师都没有停车,便直接开往朝鲜江界。无奈之下,他只得动员车站的东北干部战士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往车上扔,但这只是杯水车薪。
资料图:2020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向公众开放。
此外,有资料显示,自南方入朝作战的9兵团官兵在主观上也对长津湖的严寒缺乏了解。有人认为打仗不会冻着人;有部队怕背不动,大衣、背包都未带入前线战场;而为了不影响行军速度,各部队普遍只携带3到5天的粮食。
即便如此,当志愿军西线部队的反击部署已基本就绪之时,隐蔽行踪进军的第9兵团仍未完成作战准备。其中,有部队在11月22日才进入预定位置。而到11月24日,美陆战第1师就已全部进入长津湖地区。
从时间上来看,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先于敌军在长津湖设伏的任务。有文章指出,“如果志愿军9兵团要等冬装配齐,补充好汽车弹药再出动,那战机错过,就没胜仗可打了。”
但另一方面,装备不足也让志愿军备受饥饿、寒冷的困扰。《20军长津湖战役简报》载,“由于我军入朝仓促,各部队有三天没吃到粮,弹药不能及时供给,加上冬季物资未能补充,在零下20度的雪冰冻地上作战,对我战力影响很大,减低参战部队之战力百分之五十。”
电影《长津湖》剧照。
志愿军为什么能赢?
按理说,在缺衣少粮的不利条件下,志愿军要与装备精良的美军“硬碰硬”,胜算并不大。但战争的结果却是美军被分割包围,后又向南退却。
能取得这样的战果,便与志愿军此前隐蔽行军关系密切。
《抗美援朝战争史》指出,由于志愿军第9兵团在开进过程中,严密伪装,美军对第9兵团主力进入长津湖地区毫无察觉,因而兵力分散,孤军深入,态势突出。
11月27日,是第9兵团原计划向长津湖地区美军发起全线进攻的时间。这一天尤为寒冷,东线战区当日普降大雪,气温降到-30℃左右。
从27日黄昏发起进攻到次日清晨,志愿军完成了对长津湖地区美军的分割包围,将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一部分包围于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等地,割断美军相互之间的联系。
纪录片《冰血长津湖》截图
在经历了最初的措手不及后,美军利用坦克在被围地域组成环形防线。到28日白天,美军开始反击。
此时,志愿军缺少重武器的劣势开始显现。战士们只能用步枪、机枪等去对抗敌人坦克围成的防线。纪录片《冰血长津湖》指出,9兵团战士手中的武器“参差不齐”,“从汉阳造到日本式,还有缴获的国民党装备”。
因此,连续几天的时间,美军在白天利用重武器攻击,企图突围;到了晚上,志愿军则趁夜抢回丢失的阵地。
战斗异常惨烈,美军的立体火力攻击,让志愿军出现较大伤亡,燃烧弹将阵地炸成一片火海。今天仍为中国人熟知的连长杨根思,就是在此期间连续打退美军8次进攻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与此同时,志愿军还不得不面对寒冷与饥饿的侵袭。长津湖地区大多是冰封的山路,加上美军飞机昼夜封锁,物资运输极为困难。即便是冻到发黑的土豆,在那时也显得无比珍贵。而长津湖地区的严寒让枪都变得异常寒冷,有的战士握不住枪,就带着手榴弹、炸药进攻。
双方僵持不下之际,第27军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从四个方向向新兴里地区的美军发起总攻。11月30日夜至12月1日拂晓,志愿军将被围困的美步兵第31团压缩在狭小地域内,攻入纵深,与美军展开逐屋争夺。
电影《长津湖》剧照。
已习惯步炮协同、坦克开路的美军被拖入巷战,只得边打边撤,一些重武器甚至拱手让给了志愿军。同样让战士们兴奋的还有缴获的美军罐头、饼干,几天没怎么吃饭的志愿军补充了一点热量,有的战士还抽上骆驼、红圈这样高级的美国香烟。虽然天寒地冻,但胜利的喜悦感染着大家。
《抗美援朝战争史》载,至12月2日4时,新兴里战斗胜利结束。此战,志愿军第27军全歼美第31团级战斗队,共歼敌3191人,击毙美第31团指挥官麦克里安上校和继任指挥官费斯上校,缴获汽车184辆、坦克11辆、火炮137门、枪2345支(挺),击毁坦克7辆、汽车161辆,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以劣势装备全歼现代化装备美军1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
纪录片《冰血长津湖》这样总结到: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完全靠着意志力挺过了严寒的考验,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了主动权。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史》《冰血长津湖》《想起长津湖的冬天》《冰雪中的英雄儿女——长津湖战役鲜为人知的细节》《中国人民志愿军长津湖地区围歼战制胜原因论析》
[ 此帖被大运河在2021-10-04 09:33重新编辑 ]